看玄幻小说网

看玄幻小说网>捉妖 > 第767章 如此好说话了(第2页)

第767章 如此好说话了(第2页)

这一日,萧景知骑驴行至西南边陲。此处崇山峻岭,瘴气弥漫,曾是朝廷流放罪囚之地。如今山谷之中却建起数十座草棚,住满了被逐出宗族的“乱音者”:有私自改写祭文的巫祝,有创作俚曲讽刺官府的书生,也有仅仅因为哭泣不合仪轨就被定罪的寡妇。

他们自称“鸣社余脉”。

见青驴身影出现,众人纷纷跪拜。不为神明,不为权贵,只为一个曾以笛声唤醒记忆的旅人。

萧景知下驴,静静走入人群。他依旧不语,只从袖中取出一片梧桐叶,置于唇间。轻轻一吹,叶笛发声,短促而温柔,宛如一声问候。

刹那间,所有人心中浮现出最想见之人:母亲的笑容、爱人的低语、亡友的背影……许多人当场痛哭失声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乐师扑倒在地,泣道:“我写了三十年雅乐,从未打动一人。可昨夜,我家门前的石磨自己转了起来,哼着我小时候随口编的小调……我才知道,原来真正能传世的,不是庙堂之音,而是灶火旁的闲话。”

萧景知点头,将树叶递给他。

老乐师接过,颤抖着凑近唇边。这一次,他不再追求工整对仗,不再拘泥五音十二律,而是任由心底流淌出一段破碎的旋律??关于饥饿、背叛、悔恨、以及一丝未曾熄灭的希望。

音落之时,整座山谷的岩石开始共鸣,裂缝中钻出嫩绿藤蔓,缠绕成琴形。鸟兽停步聆听,云雾为之聚散。有人惊呼:“这是‘地籁’!大地在回应真心!”

消息如野火燎原。

西域沙钟塔昼夜自鸣,频率渐趋一致,形成一种奇特的节奏,引得牧民载歌载舞;南海潮汐鼓每隔七日便奏响新曲,据渔民称,那旋律竟与某位失踪渔夫生前最爱哼的小调完全相同;就连皇宫之内,御膳房的汤勺也会在深夜轻轻敲打锅沿,哼唱先帝幼时听过的童谣。

皇帝终于病倒。

太医院束手无策,脉象平稳,却日渐消瘦。唯有那位曾谏言“声音即药”的首座医官直言:“陛下非体疾,乃心病。十年来强压民声,自身亦不敢言真话。积郁成虚,魂魄失音。”

帝默然良久,问:“如何可治?”

医官答:“请陛下亲赴归墟谷,于玉虹桥下行礼忏悔,并亲手敲响一口百姓之家的饭锅。”

群臣哗然,以为疯言。唯皇后悄然支持,暗中命人备辇。

三日后,帝王微服出宫,独带一小铜锅,踏雪而行。当他抵达归墟谷时,玉虹桥横亘天际,光辉流转。他跪于桥下,望着那千万“声”字组成的光带,忽然想起幼年时母后被废黜那一夜,他曾躲在帷帐后想哭出声,却被乳母捂住嘴,从此再未真正哭泣。

他颤抖着举起铜锅,以指节轻叩。

铛??

一声极普通的响动,却让整个山谷静了下来。紧接着,四面八方传来回应:农舍的碗筷、街巷的门环、寺庙的木鱼、甚至战马的铃铛,全都轻轻和鸣,汇成一股温暖的声流,涌入他的胸口。

他哭了。

不是啜泣,不是哀嚎,而是像个孩子般放声大哭,哭尽压抑半生的恐惧、孤独与无力。身旁侍从无不落泪,连一向冷酷的禁军统领也摘下头盔,低声念出一句埋藏多年的歉意:“对不起,大哥,那天我不该让你替我去送死。”

那一日,归墟谷成了万人齐聚之地。不只是逃难者、贱民、异端,更有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、官吏、僧侣。他们都来了,带着各自的沉默与伤痕,只为寻找一句可以说出口的话。

第八人立于桥头,赤玉埙悬于胸前,不再需要吹奏。因为它已在每个人心中响起。

他转身走进学堂,点燃最后一炉香。炉中灰烬缓缓升腾,幻化成七个模糊身影??姜云、盲儒、萧景知、南岭老者、东海渔女、西域牧人、京城厨娘……他们是这条路上先行者,也是“鸣”之一字最初的火种。

“你们做到了。”他轻声道。

无人回答,唯有风穿廊而过,吹动檐下铜铃,叮叮当当,如笑如诉。

多年以后,这片土地不再有所谓“正音”与“乱音”之分。婚丧嫁娶,各依心意;庙堂江湖,皆容异声。孩童入学第一课,不是读经习字,而是闭目静坐,写下自己最想说却从未说出的一句话。老师不批改,只将其投入“言井”,据说井底通幽冥,能听见所有被遗忘的声音。

史官在《音纪》末章写道:“昔以钟镇人,今以声养人。非音之力大,乃诚之功深。故曰:宁听真怨,不闻伪颂;宁纳杂音,不求一律。”

而在西北荒原,那座无匾学堂依旧矗立。每逢春分秋分,风沙停歇之夜,若有旅人路过,或可见一缕青烟自屋顶升起,化作短笛声,飘渺而去,不知所终。

偶有牧童闻之,会停下脚步,对着空旷天地大声喊一句:

“我长大了要当乐师!”

声音落下,群山回响,万家炊烟中的锅碗瓢盆齐齐轻震,似在应和。

青驴蹄声,仍在路上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