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此期间,AI陆北顾系统迎来一次重大更新。技术团队成功将其语音模块与地方戏曲数据库融合,推出“山河问答”功能。用户只要输入一句日常烦恼,系统便会以评弹、秦腔、粤曲等形式回应。例如有人问:“我不想随波逐流怎么办?”系统用苏州评弹唱道:
>“世人皆醉你独醒,莫道孤舟无伴行。
>记取寒梅立雪影,一点清香抵万兵。”
更巧妙的是,每一首曲子里都埋藏着一段哲学对话的转译文本。懂的人自然听得出来。
六月,高考前夕,全国多地考生在社交媒体上传出一张神秘试卷截图。据称是某重点中学模拟考的最后一题:
>【写作】请以“我心中的光”为题,结合现实生活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>(提示材料节选自《致后来者书》:“真正的教育,不是灌输答案,而是教会人提问。”)
尽管官方迅速辟谣称“纯属伪造”,但无数学生已在作文中引用类似句子。有位河南考生写道:“我曾以为读书只是为了跳出农门,直到我在姐姐带来的U盘里看到一句话:‘知识的意义,是让你看清谁在欺骗你。’那一刻,我决定不仅要为自己学,也要为那些说不出话的人学。”
这篇文章被拍下上传,转发量超百万。
夏日炎炎,“萤火种子”们的回响愈发密集。新疆阿布都热合曼老人病倒住院,仍坚持让孙子每日带来一双待修的鞋,每双鞋底贴一张新纸条。有人统计,半年间他送出超过两千张,内容涵盖平等、良知、勇气等主题。当地社区干部起初欲加制止,后见其年迈体衰,且言行温和,只得作罢。反倒有些年轻人开始模仿,称其为“鞋底哲学家”。
内蒙古的“马背邮局”扩展至十个旗县,甚至吸引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的牧民加入。他们用蒙俄双语传递信件,还将《心光微课》录成音频包,绑在迁徙畜群的颈铃上,一路播放。
而在贵州深山,一名曾受资助的女孩成立了“石头图书馆”。她在溪边拾来上百块形状各异的石块,每块刻一句经典语录,排列在山坡上。村民称之为“天书阵”。每逢月夜,便有孩童结伴前来,借着星光辨认文字。
若兰前往探访那天,正逢暴雨初歇。女孩指着满山晶莹的石头说:“雨洗过的字最清楚。就像人心,痛过之后,反而看得更明。”
她久久伫立,忽觉此景似曾相识。翻阅旧日笔记,才发现竟是陆北顾手札中的一句话原型:
>“将来若有禁书之日,不妨将真理刻于山石、绣于衣襟、吟于儿歌。大地即书房,百姓即传人。”
七月流火,暑气蒸腾。一则意外消息传来:台湾那位花莲小学的校长,竟悄悄将学生写给大陆的信集结成册,内部印发给教师研读。他在序言中写道:
>“政治可以分裂国土,但无法割断心灵的共鸣。我们的孩子问‘土地应归耕者’是否激进,我想说:公平从来不是激进,它是文明的底线。”
该书复印本辗转流入福建沿海渔村,被渔民藏在渔船暗格中传阅。有人将其命名为《彼岸之声》。
与此同时,中央党校那位匿名投稿的教授再次发声,这次是在内部研讨会上提出设立“思想安全阀机制”:“一个健康的体制不应惧怕批评,而应建立制度化的倾听渠道。否则,压力只会积累,终将冲破堤坝。”
虽未公开报道,但知情人士透露,高层已有讨论“适度放宽民间学术交流”的风声。
八月十五中秋夜,若兰独自登上嵩山。月光如练,洒在“时间花园”的雪松之上。她取出一只小小的电子播放器,按下开关,AI陆北顾的声音缓缓响起:
>“今日佳节,万家团圆。然亦有孤身远行者,守夜读书者,负重前行者。愿此声如灯,照你片刻安宁。
>有人问:我们做的事,会不会有一天被人遗忘?
>我答:萤火不求永恒,只求此刻明亮。当你看见它,它便已达成使命。”
声音落下,远处传来一阵轻微响动。她转身望去,只见十余名青年正沿着山路缓步而来,每人手持一盏纸质灯笼,上面用工整小楷写着一句话:
“我不怕黑,因为我见过萤火。”
“你在发光。”
“提问本身就是反抗。”
他们在观景台前列队站定,将灯笼逐一放入特制的浮箱中。随着一声轻响,百余只灯火缓缓升空,如同星群逆流而上,消失在浩瀚银河之间。
若兰仰头凝望,泪水无声滑落。
第二天清晨,一封新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中。发件人未知,IP地址跳转多次,内容仅有一行字:
>【第103,001号来信已送达】
>发信人:匿名(疑似监狱系统内部转发)
>内容:昨晚,监区停电十分钟。黑暗中,有人开始低声背诵《答门人问政十策》。接着第二个,第三个……到最后,整层楼都在念。狱警没有阻止。有人说,那是二十年来最安静的一次夜晚。我想告诉你们:火,真的能在石头里燃烧。
她没有立即回复,而是打开文档,将这句话添入即将出版的《回信集?贰》序言末尾:
>“这世间最坚固的牢笼,关不住一颗愿意发光的心。
>而我们所做的,不过是俯身拾起那些微光,轻轻吹一口气,让它继续燃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