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史台。
当陆北顾进入欧阳修的值房时,发现欧阳修正戴着新制作的眼镜阅读邸报。
“哎,此前我还不信,如今一试,这眼睛可算是轻省多了。”
陆北顾莞尔一笑。
欧阳修属于是那种比较执拗。。。
王小川的信被收进檀木匣后,若兰将它轻轻合上,指尖在匣盖上停留片刻。那枚“昭义同人”的朱红印章仍泛着温润光泽,仿佛从未褪色。她起身推开窗,晨光如薄纱铺展在庭院中,竹影摇曳,露珠从叶尖坠落,敲响一地清响。远处传来孩子们上学的脚步声,夹杂着背诵《致后来者书》的童音:“……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
这声音让她想起昨夜梦中的景象??一片无边的雪原上,无数人提灯前行,彼此看不见面容,却能听见脚步与呼吸交织成歌。最前方那人披着旧式长衫,背影清瘦,手中烛火不灭。她追上去喊:“陆先生!”那人未回头,只淡淡道:“我不是谁的先生,我只是个写信的人。”话音落下,风起雪扬,灯火次第亮起,竟连成了河。
醒来时天还未亮,她便起身写下日记最后一句:**“我们不是继承者,是回信人。”**
此时门铃轻响。林舒站在门外,肩头微湿,手里抱着一叠文件。“刚从机场回来,”她说,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‘心光’课程进入全球基础教育共享平台。首批试点将在非洲、南美和东南亚二十个国家启动。”她顿了顿,眼中闪动笑意,“他们要求加一段视频导语,我说,必须由你来录。”
若兰摇头:“我不善言辞。”
“可你是第一个把陆北顾的字句变成行动的人。”林舒认真看着她,“不只是你,还有赵家三代女人。你们让思想落地生根,而不是供在神龛里。”
两人正说着,李哲来电,语气急促:“若兰老师,出事了??第七卷《民本政经议》的原始手稿不见了!”
若兰心头一震。那份手稿存放在嵩山文化园地下恒温库,三重安保系统监控,指纹+虹膜双重验证,理论上不可能被盗。她立即驱车前往,途中接到周维电话:“调取录像发现异常。昨晚十一点十七分,系统记录到一次内部授权访问,操作员身份是……陈守拙老先生。”
“不可能!”若兰脱口而出。
“我也觉得蹊跷,”周维低声道,“但生物识别数据确凿无疑。更奇怪的是,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三分钟,之后系统自动恢复常态,没有任何破坏痕迹。”
抵达文化园时,陈守拙已拄杖立于档案馆门前,面色沉静如古井。他看见若兰,并未解释,只缓缓从怀中取出一个油纸包,递给她。
“你拿走的?”若兰声音发紧。
老人点头:“我拿走了,也送回来了。”
她打开油纸,正是失踪的手稿,完好无损,甚至比昨日更加整洁??显然被人重新装裱过。封底多了一行小字,墨迹犹新:
>“此书非藏之名山即可传世,必行于人间方得其命。守拙代为誊抄副本三份,分藏敦煌、泉州、喀什,皆交予民间读书会保管。若朝廷不容,百姓自护;若庙堂禁之,山野诵之。道不在vault(保险库),在人心。”
若兰读罢,眼眶骤热。她忽然明白,这位沉默寡言的老学者,早已看透风暴将至。他不是背叛守护,而是提前拆解火种,让它散入风中,随缘落地。
“您不怕惹祸上身吗?”她低声问。
陈守拙笑了笑:“我八十有二,一生清贫,唯有一副骨头还算直。若因护一本真书而入狱,那是我的荣幸。”
当天下午,中央电视台罕见播出一则专题片《一封写给未来的信》,以纪录片形式呈现陆北顾生平、赵家三代传承、AI系统建设历程,以及全球范围内“心光”实践案例。片尾,主持人站在黄河岸边,望着奔流浊浪说道:“文明真正的防线,从来不是城墙与律令,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心里不肯低头的信念。”
节目播出后二十四小时内,全网播放量破亿。社交媒体上,“我也愿做回信人”成为热搜话题,数百万网友上传自己践行“微光行动”的照片:有人在地铁站帮盲人引路并录音讲解沿途站点;有医生下班后义务为乡村学生讲授医学常识;一位退休工人用三十年积蓄在老家建起露天电影院,每周放映一部经典人文影片。
与此同时,一股暗流也在悄然涌动。
某境外智库发布报告,称“陆学复兴运动”实为中国政府推动的文化渗透战略,旨在通过道德叙事构建软性意识形态霸权。紧接着,几家国际主流媒体转载评论,质疑“昭义档案”的真实性,声称所谓赵知微战时日记系伪造,目的为美化特定家族历史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