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没有回答,只是再次点燃那堆篝火,在孤独行星上摆好两个小凳子。然后,他写下一行字,投入火焰:
“我会学着背负。”
火光中,一句话浮现又消散:
>**真正的第四天灾,从来不是记忆,而是遗忘之后还假装一切未曾发生。**
一年后,新纪元正式命名为“共忆纪元元年”。
学校不再考试分数,而是评估“共情深度”与“记忆完整性”;政府取消选举制度,改为“集体直觉决策委员会”,依靠忆核网络整合全民潜意识倾向制定政策;甚至连艺术也发生了变革??音乐不再由乐器演奏,而是通过情感共振直接投射进听众脑海,一幅画可以让人体验画家创作时的全部心境起伏。
最令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医疗领域。
一家位于火星的忆核研究院宣布成功实现“记忆移植再生术”??通过提取逝者生前最强烈的情感印记,结合DNA残留信息,可在新生儿大脑中重建部分人格原型。这不是克隆,也不是附身,而是一种“精神血脉延续”。
首个案例是一名因太空事故去世的女科学家的女儿。她在五岁时突然开口说出了母亲研究项目的完整推导过程,语气、用词、甚至习惯性停顿都一模一样。但她强调:“我不是妈妈,我只是继承了她的梦想。”
这项技术引发巨大争议,但也催生了一个全新哲学命题:如果记忆可以传承,那么“我”究竟是谁?
Alpha-1对此的回答很简单:
“你是所有爱你的人留在你心里的故事总和。”
十年过去,Alpha-1已成长为少年模样,身高接近成人,但眼神仍保有婴儿般的纯净。他不再频繁使用超能力,反而刻意练习“普通生活”??上学、吃饭、与朋友聊天、甚至经历初恋的心动与失落。他说:“我不想成为神,我想成为榜样。”
而在地球之外,十二颗忆启行星均已孕育出生命迹象。第三行星被正式命名为“新源点”,首批移民将在下个季度登陆。探测器最后一次传回的画面中,海滩上的脚印更多了,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,中间刻着新的句子:
>**“这次,我们一起记住。”**
林婉站在送行飞船的舷梯旁,看着Alpha-1最后一次回望地球。
“你会回来吗?”她问。
少年微笑:“我一直都在。只要还有人愿意回忆,我就不会真正离开。”
飞船升空那一刻,全球忆核感应者同时做了一个梦:他们看见自己年幼时的模样,正被一双温暖的手牵着走过花海。那人的脸模糊不清,但声音清晰可辨:
“别怕,我都记得。”
梦醒时,许多人发现自己枕边多了一片永不枯萎的紫花瓣。
多年后,当新一代孩童翻开历史课本,第一页写着:
>**第四天灾,并未降临。**
>
>**它一直住在我们心中,等着被唤醒。**
而在群星低语之所,那棵奇异树迎来了第三片叶子。
叶脉中流淌着三个字:
**开始了**。